馬彥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道路,所創(chuàng)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這個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是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內在要求。
吸收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先進文明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從本質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共產主義思想實踐成果,是努力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致力于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新文明形態(tài),致力于建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及構建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命運共同體的新文明形態(tài)。從實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在我們黨領導的百年來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
延續(xù)中華文明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先進文明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豐富與發(fā)展,離不開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更離不開中國人民持續(xù)性的代際努力。說到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實踐所形成的新文明展開形態(tài),有著中華文明優(yōu)秀傳統(tǒng)深厚的基因與密碼。
根植于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先進文明形態(tài)。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根本社會條件;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通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通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原文鏈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桑玉成: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和世界的意義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深刻改變”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和世界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和格局。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引起這樣的三個“深刻改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時起,就認識到我們黨對于中國,以及對于世界的責任和使命,因而總能順應歷史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方向,做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而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倡導者和推動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把如何與當今這個世界友好相處作為我國外交政策的主線。也正基于此,我們才贏得了幾十年的持續(xù)增長和發(fā)展機遇。在中國共產黨新的百年的新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將一如既往,繼續(xù)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倡導者,擔負起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責任和使命。
劉燕、高繼文:“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內涵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其中,“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是一個全新論斷,內涵豐富、寓意深邃,深化了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
總的說,“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涵,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成果,生動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強大的志氣、骨氣、底氣。它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底蘊,以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奮斗中構建的精神譜系,在新時代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和偉大自我革命中形成,充分彰顯黨和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力量更加深沉厚重、自覺自信、積極能動、堅強有力,形象表達了中國共產黨風華正茂、中國人民意氣風發(fā)、中華民族朝氣蓬勃。
具體說,“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主要表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力量、信仰信念力量、先進文化力量、黨心民心力量等方面,它們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劉同舫:如何理解和貫徹“生成性學習”
“生成性學習”作為一個關涉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諸多領域的復合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成性學習”屬于結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方法,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而廣義的“生成性學習”不僅局限于教學活動,而且指向主體自身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模式,具有更加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深刻的哲學根基。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語境中,“生成性學習”是基于“生成性思維”進行學習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強調學習的主動性、過程性和創(chuàng)造性?;凇吧尚运季S”之上的“生成性學習”,注重現(xiàn)實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與整個外界環(huán)境的有機互動和發(fā)展聯(lián)系,強調個體學習的方法性、過程性和可持續(xù)性,是對傳統(tǒng)學習思維、方法以及學習目的的創(chuàng)新。
進入新時代的偉大征程,廣大黨員干部更應堅持不斷學習。在深刻領悟“生成性學習”的理論內涵和哲學根基的基礎上,在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把握“生成性學習”這一理念的現(xiàn)實展開及實踐要求。強化系統(tǒng)思維,提升統(tǒng)籌能力。充分利用“紅色根脈”資源,強化黨史教育學習。提升變革創(chuàng)新能力,涵養(yǎng)和儲備現(xiàn)代化知識。
王振耀:充分發(fā)揮體制優(yōu)勢,提升抗災能力
近日,河南省中西部發(fā)生的特大洪災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此次的應急救援工作有三個較為明顯的特點:首先,各有關地方尤其是河南省和鄭州市均迅速啟動災害應急預案,動員有關力量緊急投入救災工作。第二,大災面前,各有關單位以人為本,搶救生命,使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觀得到切實體現(xiàn)。第三,水、電、道路等生命線的恢復進展迅速。
這次洪災應該說是一次大考。當前的救災工作表明,我們的體制優(yōu)勢又一次展現(xiàn),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面對大災,全社會不屈不撓,團結一致,必將取得抗災救災工作的全面勝利。
當然,也要看到,每次災害都是重要的課程。當極端性氣候事件在全球頻繁發(fā)生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從災難中學習,從而更為自覺地提升應對災難的能力。從當前的救災實踐看,有幾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一是對于自然災害的剛性預警備災機制建設要提上議事日程。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要提高。三是救災物資儲備體系要進一步加強,救災裝備要進一步提升。四是減災工作系統(tǒng)加強要更重視民眾意識的培養(yǎng)。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wǎng)絡文章評價系統(tǒng)(iWaes系統(tǒng))、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wǎng) | 報網(wǎng)動態(tài)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wǎng)郵箱 | 網(wǎng)站地圖
光明網(wǎng)版權所有